大型摄影文化典籍《影画中华》之人杰地灵 后记

后记:

     《影画中华》发轫于一次谈话。

      于是,一群热爱祖国大地,又热衷摄影的人,经过热烈讨论,以极高的热情积极行动起来,更多热心的朋友不断参与,不吝赐稿,专门拍摄,更使热度越来越高……

       书,变得越来越厚,内容拓展得越来越广,色彩也积淀得越来越丰……

      最终,热度退去,一个艰难的问题摆在面前:我们,到底要『做』一本什么样的书?

     《影画中华》当然是展示中国美的书。

      中国美的展示应该是用中国的画意。

      画意以摄影的真实画面为载体。画意以优美的文字作阐述。

      形式寻求的应该是中国式的典雅古韵。

 http://tc.daxiao.org/data/upload/201312/f_a66f185f2111bb699e2b782d7f926634.jpg

       首先是内容『全』的问题。何为全?

       名山大川代表锦绣江山,不知名的山间小溪,不见经传的家乡后山,同样也是锦绣江山。牡丹是国色,山间野花难道就不是国色?

        泱泱中华,区区数百幅画面,能盖全吗?实际上不可能,只能择题相对而论。一叶知秋,窥一斑而知全豹……我们的祖先早已明晰『如若求全,终不能全』的道理。

     《影画中华》的选择是:在锦绣的中华大地上,遍布着灵杰草木,点缀着和谐村落,生活着充满魅力的人们,是一幅今天的,城市之外的,美丽的自然画卷。

       这样的选题,来自中国传统艺术司空见惯的题材:山水江河,花鸟虫鱼,竹林茅舍,渔樵耕读。

       画意是什么?

      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。我们仅就表现『美好』这一个方面去思考。

       观中国传统的绘画,悦目之时,但见极端到工笔,细致入微,笔笔飘逸传神;又见极端到写意,泼洒自如,寥寥数笔,却大气纵横。

       然而,观画悦目,重则在赏心。由画面中传出,或者读者自己体味的,豁然是纸外的波涛汹涌,气象万千,竟然是纸后的屡屡思绪,喜怒哀愁。

       这,大概就是所谓的意韵,大概就是所谓的情趣,大概就是所谓的画意……悦目为美,赏心更美。

       赏心悦目,同样适用于摄影画面。

       摄影的画意是什么?

       摄影的画意与绘画之意没有差别。同样的赏心悦目,却有技法的不同。同样美丽的画面,摄影是曝光后的记录,绘画是描绘的记忆。

       曝光和描绘,记录和记忆,它们的本质区分是,『曝光记录』一般而论只能记下一个真实的画面,而『描绘记忆』却能在一个画面中容纳多个记忆组合。

       曝光记录虽然也有一堆技术,但基本上是科学提供的手段,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『简单』;描绘记忆拥有数千年历史,技法浩繁,掌握须待时日,描绘本身就有艺术品鉴。

       但是,恰恰因为摄影的科学手段,使『迅速准确地记录现实』成为摄影的独有特性,绘画不及。

摄影对瞬息万变的时空交错点进行的瞬间凝固,或者是相对凝固,形成摄影作品的独特魅力。这种独特魅力以真实性和时间感为基础,称为纪实。

       也正是因为纪实,摄影要达到画意的境界,更需要对真实景物的抽象感悟,更需要对画面的苦心经营,也更离不开与绘画相通的造型语言。

       摄影具有了画意,或者根本就形似了绘画,本质也还是纪实。来自于科学手段的纪实画面,表现的却是意境。这是摄影作品的画意有别于绘画的独有品质。

      《影画中华》展示的作品,希望具有,或者可以被赋予这种品质。

       用摄影表现画意,并不新鲜,西方有之,东方更甚。

摄影的独有特点,有人看作优点,也有人看作缺点。看作缺点,是因为难以像绘画一样随心所欲。

       于是,使用摄影表现画意,早早就出现了拼接组合。西方组合成美女骷髅,东方组合成山水亭榭。西方常常无题,东方却喜欢题跋印记。极端者,甚至『影画合璧』。

        纯粹的摄影者们愤然,愤然到连画意都嗤之以鼻。这似乎不是在追求纯粹,而是在追求『纯种』。

        摄影拼接组合的画面,佼佼者几近完美,在胶片暗房时代,的确让人瞠目结舌,在电脑软件时代,却又让人视同儿戏。这样拼出的『画意』,我们不反对,但是不喜欢。

        我们喜欢的,是用纯粹纪实手段拍摄的,赏心悦目的,洋溢着画意的真实画面。真实画面烘托的,才是真正的、现实的中国美丽。

        问题往往是,面对一幅画意作品,此君赏心悦目,彼君味同嚼蜡。所有人都盛赞的『专业』作品,不一定每个人心里都会认可。众人皆不屑的『业余』照片,细品却可能暗香浮动。

       古人画竹,必先成竹于胸,然后落笔有神。摄影则大多是因景蓄势,有感而发,拍出神韵。摄影作品的观感与作者拍摄时的初感,或许一致,或许大相径庭。皆因画意虚无缥缈,更缘观者五味杂陈。

       艺术没有标准,技术才有尺度。

       我们还是放下『阳春白雪』的争议吧,幸古人说『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』。《影画中华》数十位作者的四百余幅作品,相信读者总能此赏阴晴彼悦圆缺。

       『如诗如画』是我们经常用来感慨美丽自然的语句。诗吟画意,画孕诗意,诗画不分,相辅相成。

        摄影画面的『形』与诗意文字的『韵』,在画意表现上同样能够相得益彰。

        我们编写的文字,并不强求诗词格律,而是观画情之所至,有感意从心来的自然感悟。所以文字既有直引,亦有创作。

        文字希望有题跋的作用,也希望有对作品的渲染,更希望作者与读者在画意上共鸣。不管文字是『偏点』还是『正题』,都绝没有要给作品定性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 我们在版式上有大块留白,既是为了视觉上的『天地』宽阔,也是为了读者能有地方另题感悟,评点批评。

        说到了形式。什么是美的形式?

        既然是影画中华,既然是画意诗韵,就应该是中国形式。中国形式就是《影画中华》美的形式。

        摄影自从摆脱了银版的束缚后,就力图完美地表现在纸上。直到今天,仍是相纸让影像栩栩如生,细节纤毫毕现。

        摄影自从摆脱了胶片的束缚后,又变成了数字,跃然于电脑中网络上,在屏幕显示中更加光鲜亮丽。

        司空见惯的摄影画册,均用厚重纸张,光滑硬挺,欲与相纸屏幕争高下。作品气势轩昂,表现得光鲜亮丽,生怕不够摄影,生怕不够纯粹,虽有画意,也是洋味儿十足。

        这样的画册,我们也欣赏,但是不满足。

        干吗非与相纸屏幕争艳丽?难道摄影作品就不能主观地,有意识地,在画意的氛围下换一种表现方式吗?

        幸好,我们的作者群体大多不是『摄影大腕儿』,即使专业,也都不以『家』自诩。不是『家』的作品,不在乎被说成『画意』,也不在乎『换一种表现方式』。

        我们喜爱『纸韵』。纸韵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举重若轻。

       一张宣纸,一杆湖笔,一块雕版,一套活字,丰富了千年文化,也积淀了中国形式。宋版活字,元版彩印,诗情溢彩,纸画留香。

        用具有中国传统味道的纸张来承载舶来的摄影,或许会丢掉摄影骄傲的光鲜,但却带来独到的韵味,带来柔和的色彩,带来『带雨云埋一半山』的意境,还会带来触感和墨香,纸上纵有仰天长啸,也绝不是铜管喇叭,更重要的,是从形式上也带来了中国画意的隽永,一卷在手,赏心悦目。

        纸轻而不脆,书软而不重。

        出版这样的摄影画册,不是创新,而是『复古』,是在『舶来品』的身上复中国传统文化之古。

 http://tc.daxiao.org/data/upload/201312/f_1cb7faa81b0878c3cb06b79f1b681464.jpg

         由此,本书的成书过程,变成了一次审美的思辨,变成了一次追求摄影美的『另类行为』,变成了一次文化历程,不敢说是什么『苦旅』,但的确是一次『升华』。

         是为记。

编者 公元二○一一年七月,农历辛卯年六月


浏览量:0
创建时间:2013年8月15日 11:00